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苏菲的世界内容简介,苏菲的世界献给孩子最好的哲学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畅销书籍《小王子》的开篇写到:“我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我想,作为孩子们肯定是不会计较作者将小王子的故事献给大人,而我们大人又能送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资料图片)
面对那些天真纯洁的孩子们,怎样能让他们在长大之后不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大人模样呢?或者我们怎样向孩子们解释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我们大人有这样的责任,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传道士。
由世界级著名畅销书作家乔斯坦•贾德著作的《苏菲的世界》无疑是写给正在成长为大人的孩子们最好的成人礼故事,当然,这本书也写给大人们。
献给大人的最好故事是童话,而献给孩子最好的故事是哲学。为什么哲学是献给孩子最好的故事呢?
正如作者乔斯坦•贾德所言:“每个人都需要食物,每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5岁的少女苏菲接到陌生人的三封神秘来信,“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伴随这两个哲学性的问题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哲学之旅。而在这段哲学之旅不断的铺陈展开后,苏菲开始对她所在的世界产生深深的怀疑,一切都是真实的吗?除却那两封有关哲学的问题,还有一封让苏菲转交给一位叫席德的少女的生日贺卡,席德是谁呢?随即苏菲发现了一个关于自己所在的世界里最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让她伤心痛苦,因为她的朋友,妈妈却全然不知道她们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在苏菲的故事里,哲学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智慧的启蒙还有对自我和生命意义的终级拷问,而这正是乔斯坦•贾德写作的意义。
乔斯坦•贾德在成为全球十大作家之前是一位拥有十年教龄的高中哲学老师。十五岁的苏菲像是乔斯坦•贾德多年从教的高中学生一样,而万千读者跟随苏菲的脚步也得以一窥哲学的风采。
可见作者对哲学的热爱之情并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他通过简单而又不失深刻的对话将繁杂冗长的欧洲哲学史一点一点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犹如银雪落地,一层一层的落,一层一层的铺,只待下一个春天,嫩芽便可破土而出。
《苏菲的世界》一经出版便成为风靡全球的炙手可热的畅销书籍,已被翻译成54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这不仅要归功于作者对哲学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以及能给予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的启蒙关怀,更说明了哲学是一门无国界的人人都需要了解的知识体系。
科技和通讯的发展,让各种信息无孔不入的从四面八方渗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通讯距离由书信变成了只隔着一个键盘,随处不在的键盘侠们肆意指点着别人的生活,道德绑架、恐慌焦虑,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那么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
苏格拉底曾言“知善者必能行善”。这句话不仅仅包含了苏格拉底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公元前470年持续至今的对于人性的思索。世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来自理性还是来自社会呢?
苏格拉底对于这一问题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柏拉图的哲学世界里蕴藏着一个怎样的理想国呢?不仅仅是妇孺皆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欧洲哲学从公元前的六百年前,有关诸神的神话故事揭开序幕之后经历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位殚精竭虑追问生命意义和存在的哲学家们,都值得我们放下焦虑的内心,寻一片刻的宁静去聆听和感受。
有言道:“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要有一个在路上”,高晓松也曾说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我想能去往远方的是旅行,那么能远离苟且到达诗的彼岸的便是读书。
“苏菲”在希腊文中有智慧的意思,所以苏菲的世界实则是智慧的世界,逃离苟且,需要一个智慧世界的指引,而乔斯坦•贾德则带领我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精神世界。
在一个四周长满桦树的花园山庄里,十五岁的席德翻开厚厚的讲义夹:“……苏菲随手把门带上,便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约摸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
这个问题让十四的席德也很好奇,随着席德继续翻看讲义,她看到了爸爸留下的诸多贺卡,而可怜的苏菲还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柏克莱出现,苏菲和艾伯特才嗅到了一丝真相的味道。
席德即为苏菲感到高兴但同时又陷入深思,既然苏菲是爸爸创造的人物,那么我们呢?我们又来自哪里?
随着讲义一点点变薄,席德开始紧张起来,苏菲的结局最后会怎样呢?
当艾伯特与苏菲意识到包括哲学课程在内都不过是少校意识里的一部分时,他们也预感到随着哲学课程接近尾声,他们也许会随着上校意识的中断而消失,所以他们必须要采取行动,艾伯特说,当我们讲到萨特和存在主义时,我们便可以实施逃离的计划。
沃格兰曾言“我们厌倦了无休无止地与粗糙的物质世界奋战,因此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方式,企图拥抱限。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新的世界就是浪漫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位哲学家黑格尔,他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发展了哲学的历史观。黑格尔认为哲学没有对错之分,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当时的历史,所以他认为必须要将哲学放进历史的发展中去。
黑格尔同时认为只有生命的内在本质才是重要的,而且他将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归纳为人类理念的总和,而只有基于这种理念的总和才能探讨世界精神在历史上的进展。
但是在二十世纪的另一位哲学家萨特却反对黑格尔提出的‘历史主义’观,他倡导“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即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人文主义,“存在主义”更关心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人的存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萨特认为,我存在比我是谁更重要。
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是在尼采提出“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的无情分析,所以萨特实际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我们存在的意义只能我们自己去创造、去定义,而不是依赖上帝给出我们答案。
艾伯特和苏菲计划的逃离,是在仲夏夜来临之际,为苏菲举办一场以‘哲学花园’为主题的生日宴会,她邀请了邻居以及同学、她的好朋友乔安的父母
苏菲和艾伯特相信,这么多人同时出场,而且宴会上难免有些突发情况,上校不可能在处理这么多事情的同时还能关注到每一个人。
正如艾伯特所言,宴会一开始便陷入了混乱,而这位爱操控一切的少校甚至为了突显这种混乱竟安排了乔安的爸爸开着一辆白色的奔驰车撞在了一颗树上,在他全部的注意力在乔安的爸爸上时,随着那一声的撞击声,苏菲和艾伯他们趁机一路狂奔到了小木屋钻进了地窖,世界瞬间黑暗了下来,苏菲和艾伯特成功的逃离了讲义,逃到了席德的世界里,但在席德的世界里,苏菲和艾伯特是隐形人,他们看不见苏菲也听不到苏菲讲话。
苏菲找到了席德的家,她大声的喊着席德,可是席德什么也听不见。这时候少校回来了,他热情的拥抱着他的女儿。
少校和席德坐在千秋上,对面波光粼粼的湖面和仲夏夜浩瀚的星辰相映成趣,宇宙的浩瀚以及人类的渺小让少校感慨万千,少校为席德讲述了最后一部分关于宇宙的内容。
故事的结尾,苏菲和席德坐在秋千上静静的感受着这个点点繁星的仲夏夜,席德虽然看不到苏菲,但是她感觉到阵阵微风吹拂着她的脸庞。
两个十五岁的少女在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哲学之旅之后,对于人生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
正如萨特所言:“我们是自由的个体,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要不断的做出选择。而这世上没有永恒的价值和规范,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事负全责。”
而作者乔斯坦•贾德更是通过描写故事中的苏菲如何实现自我的独立和如何捍卫自己的自由表达了他对青少年的希冀。他渴望还存有好奇心的青少年能够通过哲学课程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并正视自己的选择。
正因为没有永恒的价值和规范,我们的选择才更加有意义。在道德上的选择上更加如此,我们不能将自己的错误归于人性的软弱,而是要回归到理性的本能上,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力量和能力,实现自我独立的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苏菲和艾伯特是少校意识里的一部分,而少校和席德又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意识里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呢?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旅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